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资讯 > 文章

“琴声悠远” 南京援疆用心谱写“文化援疆之歌”

时间:2021-07-08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如果说建房修路等基础建设是城市的“筋”与“骨”,那么文化建设则是城市的“气”与“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两年多来,南京第三批援疆干部因地制宜帮助伊宁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基因,用心谱写了一曲绚丽多姿的“文化援疆之歌”,铸就了伊宁城市文化的多彩和繁荣。

  文化建筑修旧如旧,重传承保护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目前都是伊宁市的“网红打卡地”,因为南京援疆资金的注入,提升了它们的“品味”。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南门二期游客服务中心(吴彬 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南门二期游客服务中心(吴彬 摄)

  “喀赞其”,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铸锅为业的人”。南京援疆工作组负责人解释,这类似于南京一些地名,比如“箍桶巷”“抄纸巷”等,显示的是一种手工艺。喀赞其景区内,虽然“铸锅”这个行业已经被机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但目前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产品,比如马鞍、铁艺、木雕等。“在援疆建设中,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改造,我们一直保证它的原汁原味。”该负责人举例,就像第三批援疆投资1200余万元,已经竣工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南门二期游客服务中心,整个建筑也吸收了伊犁民居的建筑元素,色彩上沿用炫丽的蓝色,彰显了本地的民俗文化。其次,乌兹别克大院,南京援疆全资投资改造,对这座始建于1879年的老建筑进行修缮,除了新增民俗展厅和演艺厅,也特别保留了院内原有建筑和树木。

  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则由宁伊两地共同出资打造,集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人文、音乐艺术为一体,现已成为六星街整个景区的名片,每天接待游客都在一千人左右。

  “援疆的支持,是助力我们走上快车道的强大引擎。”伊宁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苏娉直言,这几年的项目,给各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除了保留非常好的建筑风貌,传统民居,文化也是非常原真的。”

  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架手风琴有了“家”

  亚历山大堪称伊宁市“名人”,他既是俄罗斯族民俗文化传承人,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生与琴结缘。

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二楼手风琴展陈(吴彬 摄)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二楼手风琴展陈(吴彬 摄)

  在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的二楼,南京援疆特意为其设立了一个亚历山大手风琴陈列区,800多架手风琴,来自30多个国家,有俄罗斯、意大利、德国、捷克产的老古董,也有中国产的一代、二代、三代手风琴。他收藏了40年,至于花了多少钱,亚历山大笑言倾其所有。

  据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他一直在收集,目前在中国,他收藏的手风琴是最全的,称为“手风琴博物馆”。有些古老的手风琴在俄罗斯博物馆都难以找寻。

  “琴声悠远”,在手风琴博物馆里,亚历山大和他的乐队尽情地拉、唱、跳。他的乐队有个好听的名字: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他说,他和乐队的成员都是通过修琴认识的,由八个民族组成,因修琴结缘,因共同爱好,最终走到了一起,“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我们在一起很快乐。”

  说起收琴,亚历山大回忆,那时他才15岁,当时也没想过要收藏手风琴,只是修琴,“一开始,收了一个,然后,又收藏了一个,每个手风琴都是一种文化,为什么不收呢,最后,收收收,就这么多了。”他透露,除里手风琴博物馆里的800架,家里还有300架,小的只有手掌那么大,“以前这些手风琴都压在我家地下室,听说要给我个地方,我以为就是简单的一个房子,没想到这么漂亮。”

  变迁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亚历山大独自创作了20多首非常好听的手风琴乐曲,随着音符的跳动,花城伊宁这座独具特色、充满一体多元、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民俗文化和浓郁异域风情的老城将传播的更远。

  琴声悠远,亚历山大被搬上“荧屏”

  有一部广播剧叫《琴声悠远》,相信很多人都熟悉。目前,该剧已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这部剧就是以亚历山大为原型,以文化援疆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在文化援疆干部史伊青和南京音乐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的努力下,帮助快递小哥萨沙圆了音乐梦想、让巴扬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的感人故事。该剧由由南京市文联总策划,新疆广播电视台、伊宁市文联和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出品,体现了民族团结、文化交融、非遗传承等丰富内容。

亚历山大在表演(吴彬 摄)亚历山大在表演(吴彬 摄)

  “我的故事搬上了荧幕,特别喜欢,我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一部广播剧来宣传我的故事,太感激了。”亚历山大语气中依旧带着惊喜。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特别是手风琴在伊宁的根基特别深厚,所以我觉得自己也有一种使命感。”伊宁本土作家、“琴声悠远”的编剧之一张惜妍认为,“我们能站在这里听到琴声,看到这么多手风琴,这是援疆文化的成果,我们要感谢南京。”

  据介绍,广播剧播出后,在伊犁各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让更多的边疆人民认识和欣赏到了这种艺术形式,填补了伊犁广播剧的空白。

  “在过往的文艺创作中更多注重了两地的差异性,缺少对两地联系的挖掘。这次《琴声悠远》广播剧的创作重视了联系,从援疆的角度挖掘了两代援疆人与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祖国的故事。”南京市援疆干部、伊宁市副市长石磊表示:“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交流,广播剧的热播,更加引起了两地群众的共识和共鸣,把交流推向深度和广度。”他认为,两地同心协力,已将文化援疆从过往“我给你收”的“送文化”形式,提升到“你点菜我服务”、共同合作、授人以渔“种文化”的新境界。


上一篇:南京“备考”垃圾分类 环保产业站上风口

下一篇:银行催收助学款公开学生信息 网友们吵翻了

港ICP备16017555号  |   QQ:44359466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  |  电话:1399999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