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30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新央企”不断亮相,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央企重组整合驶入了快车道。图/IC photo12月2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迁驻深圳大会举行。至此,年内已有7家大型央企决定将总部迁至京外或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落户。 与此同时,“新央企”成为热词。2021年下半年以来,央企重组整合驶入了快车道。 从钢铁到输电装备,从物流到稀土,动作不断,央企“航母编队”重装上阵,不断有新的大规模央企亮相—— “钢铁航母”:8月20日,鞍钢和本钢这两家百年钢企宣告合二为一。重组后,新的鞍钢集团产能将达6300万吨,仅次于中国宝武集团和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安赛乐米塔尔,成为全球第三大“钢铁航母”。 “电装航母”:9月23日,由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组成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正式成立,旨在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物流航母”:12月6日,由原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物流板块企业为基础整合而成的中国物流集团正式成立,打造综合物流国家队,致力于优化仓储网络布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稀土航母”: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西赣州成立。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由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等为实现稀土资源优势互补、稀土产业发展协同,引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稀土科技研发型企业组建而成,是一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那么,这一轮央企重组整合大潮,究竟潮起何来?央企重组整合提速释放哪些信号? 重组潮起,全面提速 这一轮的央企重整工作,按照国资委的说法,是以“做强做优做大央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央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压减”等重点,不折不扣做好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有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一方面是战略性重组,全面提速。 国资委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 比如,中船集团、中船重工的重组,是为应对国际造船业整体产能过剩、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直接影响国际造船市场格局。 “两船”重组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重组后的新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企业市场地位更加稳固、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再如,中化集团、中国化工的重组,在粮食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可切实增强央企在种源、化工等领域核心竞争力。重组后的中国中化加快资源整合、强化技术创新,“两化”的农业种业板块整合已经完成,可为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通过保利集团重组中丝集团、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可有序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另一方面是专业化整合,有效推进。 近年来,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央企之间专业化整合取得良好成效。 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打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实行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X+1+X”油气市场运营机制和“全国一张网”新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保障了我国油气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这项专业化整合涉及4家上市公司,横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4地资本市场,交易对价4061.8亿元,并同步完成了国家管网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资金2437亿元,创造了2020年全球规模最大交易、近5年全球油气行业最大交易、全球迄今为止最大市场化私募股权融资项目等多个“全球之最”。 今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组建成立,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势,集中有关央企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事业发展。同时,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作为第一家在雄安新区注册落地的央企,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上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模拟高清图。图/新华社与此同时,围绕服务疫情防控、深化央地合作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央企主导的相关并购工作也稳步开展。其中,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企本钢,即是深化央地合作的重要案例。 而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考核评估期,岁末年初,央企重组有望进一步加速。 战略重组,锚定“1+1>2”目标 多年来,央企战略重组一直在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经先后完成20组38家企业重组,央企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仅今年年内,就有10余家央企进行重组整合,其中上半年的“两化”重组、中国普天并入中国电科等重磅举措接连落地,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等新央企陆续登场,再到下半年接踵而至的“四连发”,令业界目不暇接。 新一轮的央企重整,既承接了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也具有新阶段新背景之下应时而谋的针对性。 国资委方面明确指出,推进央企重组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强调,央企重整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意义都非同小可。此外,专业化整合可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发布2021年工作安排,提出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央企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适时组建新的央企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央企划转接收等工作。深化央企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5月,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中化和中国化工集团的重组,标志着“两化”重组取得重要成果,新集团的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万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 6月,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国有信息通信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纵观近年来央企重组整合所涉及层面,事关我国战略资源及薄弱环节,稳固和提升我国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这方面的意图明显。 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的组建为例,此前有业内人士称,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在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资源分散、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构建起具有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将成为引领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国家电力能源安全、广泛参与国际电力能源竞争的重要力量。 在宝钢和武钢的重组中,既有两家企业发展上的共同需要,也有更好地维护钢铁行业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考虑。 再来看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相关分析认为,鉴于传统制造业中的国有物流资本尚待整合、高新科技产业中的国有物流资本需逐步规范和整合,这次重组是势之所趋。工业4.0背景下,供应链各环节联通成为起点和标配。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专业平台,可实时接手高科技产业国企的现代物流需求,站在一个较高起点进行专业投资和资源布局,助力高科技产业发展聚焦。 ▲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提供了一个整合的专业平台。图/IC photo在央企战略重组中,通过进一步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发挥协同效益,释放重组红利,有望实现“1+1>2”的重组目标。 寻求突破,“巨无霸”任重道远 无论是央企间的战略性重组,还是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既然是在国企改革的范畴内,就意味着重组和整合必然面临深层次的改革攻坚问题。 针对央企重整的后续工作,国资委指出,下一步将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与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地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 一方面,在央企集团战略性重组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央企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央企集团。 另一方面,在专业化整合方面,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无偿划转、有偿收购、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相关领域专业化整合,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也就是说,在从整合的方向上,将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要求,分行业逐步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既不能断链,也要合并同类项,盘活国有资产,走向专业化经营,增强国有经济在产业链中的主导能力。 不过,任何企业的整合和重组,都是一个长效性的工程,组建新的央企集团,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这一轮的央企重组,不是相关企业之间资产和市场的加减法,不是为了多几个能够在规模上进入世界前几位的企业,而是要整合各家的优势,促进产品在科技含量、技术水平、高性能开发等方面有明显改变,能够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洗礼下,这些组建不久堪称巨无霸的央企“航母”,可谓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特约撰稿人 朱克力(经济学者,曾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新闻多看点新闻热点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