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军事 > 文章 当前位置: 军事 > 文章

俄军在俄乌边境实弹演习 营级战术群是俄军救星吗?

时间:2022-01-14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观察|俄军在俄乌边境实弹演习,营级战术群是俄军救星吗?

  当地时间1月11日,俄罗斯军队在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附近四地举行实弹演习。

  据媒体报道,俄西部军区11日在斯摩棱斯克、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布良斯克四个位于俄罗斯西南部、靠近乌克兰的地区举行实弹军事演习。据俄国防部介绍,约3000名士兵和包括T-72B3坦克和BMP-2步兵战车在内的300余件武器装备参与了本次演习。这次演习也让俄军营级战术群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俄乌持续紧张的关系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之前乌克兰情报局高官率先发声,宣称俄军在俄乌边境部署了近50个营级战术群,近10万大军可能在2022年初对乌克兰发起攻势;后来,《华盛顿邮报》又援引所谓的“情报文件”称,俄正计划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将动用100个营级战术群、约17.5万大军。

  美乌的所谓“情报”多少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但它们不约而同的将“营级战术群”作为俄军威胁的计量单位确实却非常值得关注。近年来,西方世界谈及俄军时营级战术群是绕不开的字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作战编制。

营级战术群近期成为乌克兰及西方国家评估俄军是否会进攻乌克兰的计量单位。营级战术群近期成为乌克兰及西方国家评估俄军是否会进攻乌克兰的计量单位。

  车臣战争催生俄军营级战术群

  “营级战术群”这一字眼在俄军中的应用始于车臣战争,“战术群”并非典型的苏/俄军语,它可以理解为一种临时编成的地面作战部队,即在作战(训练)任务时,根据任务需求为原有作战单位配属相应的作战支援力量,以提升作战能力。

  这种“战术群”之所以会在营级单位中 “发扬光大”,主要是因为其规模适度,是一个可以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基础作战单元。我军正在进行的陆军转型中,类似概念的合成营便被担当着陆军基本作战单元的角色。与我军在新时代改革中主动赋予合成营的角色(固定编制)不同,俄军的营级战术群通常为临时编组。可以说,这背后充满着种种无奈。

  第一次车臣战争时,刚经历苏联解体的俄罗斯经济萧条、国力不济,这种大环境下俄军因军费、装备、物资短缺而举步维艰,军事训练和战备松弛,进而直接导致了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惨败。到了世纪之交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前不久,俄军的军费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整体形势依然不佳,但受第一次车臣战争等事件冲击的影响,“随时能战”的常备部队规模还是有所增加。这些常备部队多为旅、团级单位,以及少数的师级王牌部队。

  1998年,也就是二次车臣战争前一年,时任俄军总参谋长的克瓦什宁力主在常备部队基础上引入营级战术群,并展开部署,这也是俄军首次大规模引入营级战术群概念。当时的营级战术群全部是在常备部队基础上抽调兵力组建,1个典型的营级战术群由1个标准摩步营(或坦克营)和加强配属的炮兵营、坦克连(或摩步连)、防空营、反坦克营以及战斗支援单位组成。通常,1个团成立1个营级战术群、1个旅成立2个,如果当中的标准摩步营(坦克营)是从师所属团抽调的话,那么配属的加强兵力则由师所属战斗支援部队以尽量保持原团级作战单位的战力。除了陆军之外,俄罗斯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也组建了营级战术群。

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表现并不好。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表现并不好。

  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后,检验营级战术群成效的时刻也随之来临。根据俄军高层的决策,基本上放弃师、旅、团级单位成建制开往车臣,而是由俄军广大常备部队派出上述组建的营级战术群前往参战,它们的上级部队则留在驻地随时补充战损。俄军派遣营级战术群前往车臣的主要考虑是希望减小参战部队的规模,并且也认为这样的规模是“够用”的。反过来说,俄军当时之所以决定成规模组建营级战术群应对车臣问题应该是一个重要考量。此外,在这背后应该还有“优中选优”的考虑,彼时俄陆军号称有10万常备部队,但这10万常备部队的人员素质、装备状态参差不齐,营级战术群的组建可以将精锐力量整合以更好的满足实战需要。

  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以营级战术群为基础的俄军的表现虽然说不上多么出彩,但至少在这场低强度战争中完成了使命。自此,经过验证的营级战术群在俄军中生根发芽。在后来的俄格“五日战争”中,俄军第一时间出击的陆军和空降兵部队都是类似概念下临时抽组而成的营级战术群。

  无奈的“营级战术群2.0”

  不难看出,俄军最初的营级战术群是在俄军整体战备不足的情况下,无奈形成的一种作战编组。它虽然帮助俄军拿下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和俄格“五日战争”,却无法掩盖俄军整体战备的不足,以及指挥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的僵化。为此,俄军在2008年俄格“五日战争”并不太光彩的胜利后,随即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改革——“新面貌”改革。

  “新面貌”改革的立足点是当时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相对缓和,俄军试图摒弃苏/俄的大战动员型模式,打造一直随时能战的常备型军队以适应以低强度局部战争为主的“未来战争”。在这一思路下,俄军在“新面貌”改革中大幅改革指挥体制,陆军传统的“军-师-团”向“军-旅”转变。不过,“军-旅”体制看似高效却不好驾驭,俄军典型作战旅的人员规模在300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要独当一面对于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就有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军队职业化也是“新面貌”改革的重中之重,俄军原计划陆续采用合同兵制替代义务兵制,从而保证有足够的优秀兵员支撑新作战旅达到满编满员、全时机动、全时能战的常备状态。

  近20年来,俄罗斯一直对军队进行改革,试图增强俄军的战斗力和应对不同战争的能力。

  不过,合同兵制却十分耗钱。“新面貌”改革计划制定时俄得益于可观的能源价格处于国力上升期,有推进合同兵制的底气,但改革开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俄经济发展趋缓,雄心勃勃的职业化进程严重受阻。除合同兵制推进缓慢外(合同兵优先配给高技术军兵种岗位),经济不景气同时也使得俄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受到严重影响。

  在兵员素质和装备更新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新面貌”改革中俄军地面作战部队常备化愿景受到严重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俄陆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地面作战部队为提升战备水平从2012年开始了“救赎”,方法就是借鉴第二次车臣战争和俄格“五日战争”等局部战争的经验,在原旅、团单位的基础上编组营级战术群。改革后的俄陆军营级单位的人员一般由合同兵和义务兵混编而成,“新面貌”改革下的“营级战术群2.0”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把全旅更加训练有素的合同兵抽组到营级战术群中,将精锐力量进行整合。

  这种营级战术群可以在摩步营(或坦克营)的基础上从母旅/团模块化的配属坦克兵(或步兵)、炮兵(自行火炮、火箭炮可以算基本配置)、防空兵、电子战、侦察、后勤/保障等作战支援部队,甚至航空兵、特战队等等,构成一个能够独立作战的整体。通常,俄军每个旅/团会有2个这样的营级战术群,每个战术群大概含有700多号人,加强型超900人。据俄军的说法,这些营级战术群可以在接到指令后的1个小时内开赴战场。

俄陆军非常重视电子战能力的提升。俄陆军非常重视电子战能力的提升。

  2014年及其后的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战事中,营级战术群据称是俄军行动的主力;2016年后,扩大可用营级战术群规模成为俄军明面上的建设重点,俄军总长在当年宣称俄(陆军、空降兵)可在56个旅、团中抽组66个营级战术群,并计划在2019年3月达到136个;2021年8月,俄防长绍伊古宣称俄军可用营级战术群规模已达170个。

  需要指出的是,“新面貌”改革下的营级战术群仍是一种临时编组,并非固定编制,可以达到这个规模并不意味着平时也是这样部署。既然如此,那俄军持续以量化方式扩大营级战术群规模的意义何在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营级战术群虽是临时编组,但作为基础的摩步营(或坦克营)是相对的固定的,“新面貌”改革下的营级战术群既然强调采用训练有素的合同兵,那么每个旅、团(通常有4个摩步或坦克营)的合同兵就必须优先向2个固定的摩步或坦克营配给,这是平时需要做的,也是营级战术群数量规模的重要基础。

  其二,第二次车臣战争(包括更早的阿富汗战争)等战争均已证明,作为基础的原营级指挥官往往无法驾驭纯粹临时组建的营级战术群。“新面貌”改革下的营级战术群若要真正发挥威力,那就必须在日常训练中在营级战术群框架下加强摩步营(或坦克营)与支援保障部队的合练,这也是俄军不断强调营级战术群建设的核心意义。近年的俄军战略演习中,俄军各主力师、旅也都是以派出营级战术群的方式参加联合演练,我军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其三,政绩应该是一个重要考虑。作为一个可以把军队职业化、现代化建设成果进行“量化”的指标,营级战术群数量可以视为俄军发展成果的KPI指数,这与俄军每年年终总结都会提到的军队现代化程度“百分比”并没有多大区别。

俄军营级战术群的数量规模确实能直接反应出俄军的战备水平。俄军营级战术群的数量规模确实能直接反应出俄军的战备水平。

  迷信营级战术群或致误判

  不难看出,打造营级战术群虽然是俄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展开的自我“救赎”,但却是其坚定朝着军事改革目标前行的缩影。应该说,俄军营级战术群的数量规模确实能直接反应出俄军的战备水平。美国和乌克兰口口声声以营级战术群作为判断俄军威胁依据,或许也是对营级战术群的“认可”。

  当前俄乌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排除俄罗斯有通过兵力调动达到政治目的的可能,但美乌完全以营级战术群规模语焉不详的对外描述俄军威胁也有炒作的嫌疑。

  因为营级战术群具有根据任务进行编组的攻势特征,因此如果俄军确实在俄乌边境大规模集结营级战术群,是能够反应出俄罗斯的态度的,对于界定美乌口中的威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过,美乌的情报如果过度的将营级战术群塑造成俄军威胁的“计量单位”反而有点自相矛盾。因为乌克兰本身就与俄军2个装备最精良的军区毗邻,即便俄乌边境有50、甚至是美国“情报”臆测的100个营级战术群,在数量上也并不稀奇。关键在于俄军如此规模营级战术群存在意义是什么?资料显示,在此前的乌东行动中,俄军最多也就是出动数个营级战术群。俄军若是真集结数十、近百个营级战术群是要全面进攻乌克兰吗?如果是,那必然是俄海、陆、空的全面动员,但并没有任何消息显示有此迹象。

  此外,俄军力求扩大营级战术群是因为它可以直观的“量化”军队建设的成果,但目前来看,营级战术群还是以适应“新面貌”改革中应对低强度局部战争的目标为目标。俄军如果试图向乌克兰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考虑到西方的反应,这种强度的对抗则已经超出“新面貌”改革应对低强度战争的“设定”,为此俄军近年来通过“旅改师”强化了自身应对大规模高强度冲突的能力,其中大多数作战师都可迅速抵达俄乌边境,美乌若忽视这些情况而光盯着营级战术群未免有点缘木求鱼。


上一篇:高超音速导弹三道关:助推器 滑翔器 超燃冲压发动机

下一篇:美媒:美俄没理由为乌克兰洒下热血

推荐阅读
港ICP备16017555号  |   QQ:44359466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  |  电话:13999999999  |